雷军年度演讲实录:美国制裁让小米认真思考造车,我要做最懂车的车企CEO

时尚 2024-10-10 14:52:09 97276

雷军漂移视频 (来源:网易科技报道)

出品|网易科技《态度》栏目

作者|丁广胜

雷军首次对外披露,雷军小米造车的年度背后原因,很重要的演讲湛江市某某建筑工程客服中心一点是被美国制裁。

2021年1月15日他上班路上接到电话,实录“雷总,美国米你们被美国制裁了。制裁真思最懂”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,考造小米董事会紧急开会商量对策:

如果手机不能造了,车做车的车企公司三四万人怎么办?小米的雷军未来怎么办?

这个时候,越来越多的年度人建议小米造车,且高管全部同意。演讲雷军开始认认真真思考,实录到底要不要造车?万一输了,美国米这辈子就要灰溜溜的制裁真思最懂收场吗?还有足够的精力重新创业吗?

最终,小米组成了六人调研组,考造用了70多天,走了10多个城市,做了85场调研、访谈200多人以及4次高管会。还有蔚来CEO李斌和小鹏汽车CEO何小鹏的力劝。


他还回忆打趣到:“我不知道李斌和何小鹏劝我造车对他们有什么好处,多了一个友商,后来我觉得,他们是真的对我好,对小米好。”

一|“亲自试驾170多辆车”

雷军回忆,决定造车之后,小米就内部宣布绝不走捷径,“这得益于我们招小米手机的经验,造车就要从底层核心技术出发,十倍投入,认认真真造一辆好车,从电机、大压铸、智能驾驶、电池包等等。”雷军举例,一个电池包做下来需要十多个月,几千万的投入,小米做了几十个。

还有人经常问他,小米造车晚不晚,雷军再次回应说;“我们比新势力晚了六七年,但智能化是电动汽车的灵魂,智能化才刚刚开始,汽车是一个百年赛道,只要你真心喜欢、真心想干,任何时候都是最好的时候。”

现场,雷军振臂高呼,“无论面对何等巨大的危机,都不能被吓倒,破釜沉舟的勇气,才是突出重围的关键。”

他还讲了一个细节,造车除了要全部自研,更重要的是老板要懂车、爱车、亲自带队,所以,小米SU7最开始的目标是要造一台工程师喜欢的车,小米进行了大规模的内部调研。


也为此,雷军本人多次在小米科技园停车场借车,还“全副武装”去各种4S店试乘试驾,造车前后,雷军已经试驾了170多辆车。他还要成为最会开车的车企老板之一。雷军说,他已经如愿拿到了赛车牌照。

二|“军儿,收手吧,外面都是XX”

小米SU7是小米7000造车人的心血,但刚开始,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我们卖不动。

还有更多的人问,“苹果造车十年都不成,凭啥小米三年就能干成?““军儿,收手吧,外面都是XX!”雷军回应,苹果造车干不成我哪知道!


雷军笃定的是,小米SU7的交付已经远远超出预期。回忆2024年初的订货目标,其实是7万6千辆,雷军无比的纠结,怕不够卖也怕压库存。

他回忆小米SU7发布会当天就像一个学生参加高考,“当我得知小米SU7 4分钟破一万辆,27分钟破五万辆的时候,我如释重负!”后来,小米把2024年度目标改为保底10万辆,力争12万辆。

雷军谈到,小米SU7首战告捷,他总结,小米SU7成功的背后凝聚着巨大的勇气。这不是某一个人的勇气,而是小米集团40000多人共同的勇气。

勇气,并非没有恐惧,而是面对恐惧,依然坚定不移。勇气,来自坚定的信念,奔涌不息的热情,和每一步的脚踏实地。勇气,就是湛江市某某建筑工程客服中心人类最伟大的赞歌!

以下为雷军2024个人演讲实录,AI转录,小编完成校对,未经本人审核:

3月28号小米SU7正式发布,热度远超想象,一夜之间就成了现象级的爆品。过去的三个多月的时间,我感觉每天都像在梦一样。回顾过去一千多个日日夜夜,小米汽车发生了太多的跌宕起伏的故事。

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小米造车源于一个意外。那是在2021年的1月15号早上7点多,我在上班的路上接到了一个朋友的电话。他说:“雷总,你们被美国制裁了。”那一下子犹如晴天霹雳,我马上就懵了。我们很快就召开了紧急的董事会,商量如何应对。就在这个董事会上,有一个董事说:“假如你们手机不能做了,你们三四万人怎么办?”对,假如我们手机不能做了,我们三四万人怎么办呢?有一个董事就建议我说,你们要不要认真考虑一下造车?

当天下午,我们第一次认真讨论造车。几乎所有的高管都支持我,觉得造车风险太大,我们还是认真地做个调研。于是我们组成了一个六个人的调研组,在七十多天的时间里面,马不停蹄地去了十多个城市。有时候早晨去,晚上回来,风尘仆仆。我们调研了85场,面访了200多人。在调研的过程中,有两位好朋友一致力劝我造车,就是李斌和何小鹏。

说实话我在写这个PPT时,我都在想:“他们俩说我造车对他们俩有啥好处?他们难道不怕汽车行业又多了一个友商吗?”我一直在想,也许他们就是单纯的为我好,为小米好。所以随着调研的不断深入,我越来越感受到智能电动车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。所以在3月24号给董事会的汇报中,我是这么讲的。

我说:“智能电动汽车大势所趋,而且汽车行业正在和消费电子行业相结合、相融合,我觉得小米必须干。”同时,我也表达了我的担心。汽车行业会不会跟手机一样赢家通吃?最后全球可能只能活下去5到8家。如果我们不能干到全球前五,有可能我们就会活不下去。所以,如果你要造车的话,首先要有长期打算,其次一定要奔着全球前五去,这就意味着要准备烧很多钱。我们当时的观点认为最少需要100亿元。

董事们经过激烈的讨论之后,给了我一个肯定的答复,说支持造车。但是由于投入实在过大,雷军本人必须带队亲自干。说实话,我完全没有想到董事会会有这样的要求。

在之后几天的时间里面,我每天都在纠结中度过。那个时候的小米,正处在多事之秋。当时我们上市两年半,整个公司正处在从游击队向正规军的转型中,特别痛苦。而且我们手机的高端化刚刚开始千头万绪。

就在这个节骨眼上,我们培养多年、寄予厚望的年轻高管,给了我当头一棒,他就是周受资。我还是送上了非常美好的祝福,虽然心中有万般的不舍。我们就处在这样一个多事之秋,这些事情全部交杂在一起,在我内心乱成了一团麻。而就在这个时刻,我要思考我们到底要不要造车,我自己要不要带队造车其实是挺不容易的。我觉得在每一个深夜,我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决定大干一场,第二天早晨醒来,太阳升起的时候,我又迷茫。

我反复的在问自己:“创业这么贵,我真的还要从头再干一遍吗?而且风险这么大,万一输了,我这辈子就这么灰溜溜的收场吗?还有,我真的有足够的体力和经历杀入一个全新的行业吗?”这些问题在我的脑海里思来想去,想了整整一个星期,特别特别煎熬。3月30号,我正式回复了董事会:如果这件事情小米必须干,如果大家觉得我合适,为了小米,我愿意挺身而去。

这不是一时的冲动,也不是权宜之计,而是我深思熟虑的结果。纵使面对千万人的质疑和阻拦,我也要义无反顾,勇往直前。

当天我们就正式公告,小米驾驶造车,雷军带队,十年内全资投入100亿美金。这个消息震撼了全行业。当天晚上,我们举办了发布会。其实那天我的状态特别不好,我重感冒,嗓子几乎都说不出话来。在台上我没有给自己留任何退路,当时我斩钉截铁地说,这是我人生最后一个创业项,我愿意押上一生全部的声誉和成就,为小米汽车而战。

当时现场响起了掌声,大家给了我很多很多的鼓励。直播屏幕上、弹幕上全是“干翻特斯拉”。那天晚上是我们小米的不眠之夜,也是汽车行业的不眠之夜。

我收到了很多很多的信息,最打动我的一条是凌晨五点一个同事的信息。他叫刘安昱,是小米早期的创业者,37号员工。他从小就痴迷汽车,以为这辈子跟汽车无缘了,在业余时间自己开来一辆大房车来过年。那天他正好在广州出差,看到我们自己的直播发布会以后,激动地当即拉着几个同事到珠江边喝酒,喝完以后还觉得不尽兴,又在江边走了整整一晚。到了凌晨五点,他终于下定了决心,这个机会他一定不能错过。他就给我发了一条信息,只要让他参与,干什么都行。

那一夜彻夜难眠的还有很多很多人,比如李田原,他当时是宝马德国总部的设计师,算是在欧洲混的很不错的中国设计师。小米的发布会深深地震撼了他,让他萌生了加入小米的愿望。各位想一想,对每一个人来说,放弃宝马总部的工作,放弃欧洲舒适的生活,说服家人一起回国,这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。但是他依然果断地收拾行李,举家回国,投身到小米汽车的创业中。还有胡峥楠,他之前两次拜访过小米,发布后的一个晚上,他给我打电话说。他造车二十多年,干过国企,干过民企,自己也创过业。他跟前东家的合同到期了,他特别想出来看看互联网到底是怎么造车的。后来他加入了我们,再后来他兼任了我的顾问。就这样,一群热爱汽车的人从五湖四海走到了一起。

我们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就组成了超过1000人的团队。在过去三年多的时间里面,我们汽车部门已经超过了7000人。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,我们聚集了超过1000位技术专家。所以那个发布会对我们组建团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。前几天晚上我们的HR部门算了一下,三年多时间里面我们收到了38万份简历。在这里我还特别想说一下,我们永远欢迎优秀的工程师继续加入小米汽车的团队。如果我们想成为一家全球前五的车厂,我们还需要更多优秀的小米造车员工。

这件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。我的一群企业家朋友们也特别关心。他们带着很多很多的问题,4月5号组团到访了小米。其实主要是两个问题。第一个问题是“你们现在才下场,是不是太晚?”确实,小米造车和新势力相比晚了六七年。但当时我是这么回答的,我说:“智能化才是汽车的灵魂,而智能化在电动车的时代才刚刚开始。而且汽车是一个百年赛道,只要你真心喜欢,只要你真心想干,我觉得任何时候都是最好的时候。”

他们问的第二个问题是:“那为什么小米汽车不拿出来独立融资,独立上市呢?”很多人一听到上市就热血沸腾,而且当时造车很火,新能源汽车公司的股票飞涨。我跟大家交流说,的确有几家VC给小米汽车开价了,市场估值100亿美金。各位想一想,刚起步,什么都没有就估值100亿美金,而且花别人的钱造车几乎无风险,谁能拒绝这样的好事呢?

实话实说,我们也动过心,但是想来想去,深思熟虑后拒绝了。为什么?因为造车的周期很长,如果我们拿了别人的钱,想法想要在长时间保持一致,几乎不可能。而且在小米内部造车,大量的人才、技术都可以直接用。我非常清楚造车难度很大,光靠我一个人肯定不行。我需要小米集团的每个人都能毫无保留的支持,大家都能全力以赴一起造车,我们才有胜算。所以最后我们决定:小米全是自己的。钱全部自己扛,风险全部自己扛。

那天王传福来了,李想来了,何小鹏也来了。我还记得后来王传福跟我说,他特别佩服我们的勇气,但是多少还是为我捏把汗。这就是小米造车的起点。如果不是遭遇美国制裁这样意外事件的巨大冲击,我们不会贸然进入汽车这么复杂的行业,也不会有今天的小米SU7。所以。无论面对何等巨大的危机,都不能被吓倒,破釜沉舟的勇气才是我们冲出重围的关键。

当我们决定造车以后,其实还面临无数的挑战。汽车行业每年发布两三百款新车,是一个卷的不得了的行业。作为一个新来的,第一辆车非常重要。我们该怎么造车?我们该用一辆什么样的车呢?

刚开始我们的团队找了一大堆的报告,开始学习、研究,写了上百页的分析材料。我说:“各位不要想这么复杂,我们能不能先造一辆小米工程师们都想买的车,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想买的话,那辆车造出来也没用。”我说我们把问题先简化。

第二个问题来了,小米工程师到底想买一辆什么样的车呢?我们组成的团队的确挺专业的,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找个调研公司花几个月做一份报告。在讨论的时候,我再次提醒大家别浪费时间了,100份报告也替代不了一个真实用户面对面的沟通。我说我们应该马上开始,动员所有人不辞辛劳地和工程师一个一个聊。其实两三个星期里我们就聊了三百多次,聊完以后大家觉得还不过瘾,就跑到小米每一个办公区的停车场,一点一点去看大家到底开什么车。这个方法看起来很很简单,但是很直接、很有效。

很快我们就知道大家买的品牌、车型和价格了,比如说轿车和SUV各占一半。从研发角度来说,高车容易低车难,做SUV相对容易,做轿车要难一些。所以大部分车企都是先做SUV。但我的观点不一样,我们决定了不走寻常路,先从纯电轿车干起,先从难的干起,等轿车干好了,其他车型就容易多了。所以我们下定决心全面投入轿车。中国的产业链非常成熟,其实创一辆车还是比较容易的。

三年前有很多朋友劝我说,你们已经晚了,赶紧找家代工就可以了,千万不要什么事情都自己干。刚开始我们也这样想过,既找过代工也想过收购,但是没过多久我们就下定决心从核心技术干起,绝对不要想走捷径。

为什么?因为之前我们吃过大亏。14年前我们小米创业的时候就是新模式。从模式创新开始,初期速度很快,但是根基不扎实,后来遇到了很多挫折,到今天为止我都觉得我们还在补课。所以当我们再一次创业的时候,我们决定不走捷径,不收购,不再工,从核心技术做起,十倍投入,认认真真造一辆好车。

当我们下了这个决心以后,我们的投入非常的艰巨。

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电池包。电池包可能一般人都觉得很简单,实际上还是特别复杂的。一个电池包做下来差不多需要几个月,几千万的投入。所以行业里面开发一辆新车,一般做两个电磁阀,多的做三个。大家知道我们初期做了多少个吗?我们做了十多个电池包,甚至为了把电池包的技术搞明白,我们还自建了一个电池包工厂。这不仅把我们自己的团队折腾得够呛,把供应商也折腾得够呛。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了,专门打电话给宁德时代的曾总解释。曾总说他理解,他当年给A公司做过电子。A公司的一款手机其实只需要一个电子方案,他们在研发过程中做出了两百多个。他说,他理解,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产品做好。我们就是这样从核心技术出发,开始我们的项目。

一开始我们就启动了核心技术的研发,我们披星戴月地干了大半年。到了2021年年底春节前,第一次项目正式评审会开始,我们大家都挺激动。结果这个会开下来,开得特别郁闷,大家的分歧特别大。吵来吵去,最后下决心,整个产品方案推翻重来。

春节期间,我觉得大家的春节都过得不好,都特别焦虑我们的项目进度。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,我取消了所有的日程,把我们汽车部最核心的十几个人全部抓过来开会,商量怎么解决。就这么一个临时召集的会议,谁也没有想到,一开开了整整二十多天,开成了一个马拉松式的会议。

刚开始大家还比较矜持,第二天就开始越来越激烈,有时候一个问题能从早上九点吵到晚上九点。在这个争论的过程中,我就下定决心,我们的团队什么时候吵明白了,我们就什么时候散会,我们就一直开到吵明白为止。其实当时我们团队一千多人,大家都在等我们这个会议的结果。我们就是在进度压力巨大的时候,把所有的事情放下来先吵清楚。今天回想这个会议对我们很重要,因为我们来听不是很不同的背景,第一次有如此长时间、高密度、面对面的讨论,帮助了大家相互了解,相互融合。

这21天的会我总结下来,我觉得形成了一个最重要的共识,就是小米作为一个新来者,只要能顺利上台,就是巨大的成果。最关键的是这句话,小米造车要尊重行业规律,守正出奇,要先守正再出奇,不要一上来就颠覆。

所以基于这21天的会,我们这十来个人就成了真正的战友,可以背靠背信任,才能应对之后的无数的考验。谁也没想到,春节开了21天的会,春节后开了21天的会,会议结束,考验来得这么困难。上海疫情爆发,我们有不少工程师在上海,我们研发怎么办呢?大家手提肩扛,把能扛回去的设备全部扛回了家,在家里做研发。有一位同学,他就这样把设备搬回家以后,在家里打了一套工作间。超级电机的控制软件,就是在他家的客厅第一次真正运转起来。

这是一段非常难忘又奇特的经历,我们相隔如此遥远,却又感觉如此紧密。我记得初期的很多很多产品决策,就是在各种各样的视频会议中完成的。我们甚至在这个期间开办了几次线上的庆功会。当我们遇到阶段性的成果的时候,我们就把红酒寄到每一个同学的家里,大家就联网云喝酒。就是由于这样大无畏的革命精神,帮助我们克服了重重的困难。我们的项目被耽误,居然还能够按计划进行。到了2023年8月16号,第一辆试产车缓缓的从厂家驶出来。现场所有人都激动。

经历了这么多的峰回路转,我们小米SU7如期交付,这真的是个奇迹。我相信创造这个奇迹,是我们汽车部六七千人共同努力的结果。我觉得我们的团队真的挺了不起,每一个团队都是超水平的发挥。我还记得在下线仪式结束后。大家散去,我一个人围着四铲车转了一圈又一圈,最后打开车门又在里面坐了很久很久。真的不敢相信我们的车真的造出来了。在那个时刻,真的百感交集。

所以说到这里,我们选择了做最难的纯电轿车,我们选择了从核心技术做起,我们选择了在相对压力最大的时候停下来开21天的会。这些都需要巨大的勇气与决心。因为我们深知,只有坚持做正确的事情,我们才能走得更远,小米汽车才能真正成功。

过去三年时间,其实我个人琢磨的最多的是,我怎么可以把车做好呢?其实我琢磨了很久,后来我发现其实很简单,就是懂一行爱一行才能做好这一行。如果我要做车的话,我一定要懂车,一定要爱车,才有机会把车做好。所以我个人造车的第一步,说出来大家可能不信,就是自己开车。

说实话,十多年前由于工作繁忙,公司给我配了专车司机。从那以后,其实我很少开车。当我决定造车的那天起,我就下决心自己开车。重新开始开车,就有点像新手上路手忙脚乱。我的的确确花了好几天才慢慢地适应。当时我让司机坐副驾,同事们看到有人开玩笑说:“你的司机好有面子,老板亲自开车。”

因为我们小米汽车来了非常多有经验的同学,他们都干了一辈子,见多识广,开过很多的车,经验非常丰富。其实我跟他们工作的时候,我有巨大的压力。我后来想,我一定要尽快补上这一课,我一定要试驾足够多的车,我一定要迅速抹平信息鸿沟。所以我首先就跟周围的朋友去借车,接着就跟周围的同事借,结果一两个月的时间就全部借完了。为什么?他们买的车型都差不多。后来我决定要把各个品牌的4S店都逛一遍,去那边看车试驾。

每次去我都戴着帽子和墨镜,全副武装。但是好像没什么用,很快就被认出来了,特别尴尬。后来我找了一个好办法,在我们小米的地下车库里看见没开过的车,就要进去借。有很多同事很惊讶,觉得真的是雷老板要借吗?还有人专门打电话问我是不是真的。我借了车以后,特别喜欢跟车主聊天。一般我主要问三个问题,就是这辆车好在哪里,不好在哪里?你当时为什么要买这辆车?假如你要换车,你打算换一辆什么样的车?这些我都记下来,接着再认认真真地开个一两天。

这还不算完,我接着再去网上找这辆车所有相关的资料,再去看网上各种各样的评论,然后把它们记下来。这样的话,我对一辆车的认知就比较完整了。结束以后,我再加满油,洗好车,放回去。不知不觉三年下来。我大概试驾了170多辆车。

我看在座有不少我们的同事和朋友我都借过车了,谢谢。前几天我整理了一下笔记和资料,居然有二十多万人。所以我是认认真真把这一课补起来了。为了补课,我还专门抽时间看了很多汽车巨头的传记,甚至把过去看过的赛车队全部找出来重看了一遍。以前主要是看明星、看剧情、看热闹,这一次不是,这次主要看车。

看完了这些以后,我感慨说为什么宾利做得好,保时捷做得好?人家老板、创始人都是赛车手。你说你不懂,你怎么能把车做好?我心里就开始想,我说我能不能定个小目标,成为国内车企老板的开车最好的。

当有这个想法以后,我的第一反应是:“开赛车是不是很危险?而且像我这样的人去开赛车是不是有点不靠谱?”我想了很久,还是下决心去试试。当然要开赛车先要考个赛车驾照,我的赛车是夏天学的。我不知道大家对赛车有多了解,因为赛车主要是处理赛道上的路况,所以赛车里面能拆的都拆了,基本上都把空调拆了。各位想一想,北京的夏天,温度一高也是40度,车里就是60度,热的要死。而且各位再看一下,这就是我学赛车时的照片,穿着防火材料做的赛车服,带上这么大的头盔,坐在运动座椅上,运动座椅是超硬的。可能很多人不理解,为什么那些性能车和运动车的座椅都硬的不得了?是因为要有梦感,你的车压过一个石子,你都能够迅速感受到。还有安全带在开车时都是往死里勒着你,都有点痛。像这么全副武装在车上坐好的时候是不是看起来很帅,实际上就像几十圈跑下来全身湿透,就像洗了一次桑拿。每次休息的时候,我都觉得像虚脱了似的。而且新手学赛车,一不小心就冲出了赛道,很容易就撞上防护墙,老司机管他叫上墙,说你开赛车每一个墙上过是吧?每一个墙上好几遍,赛车才能开得好。

我觉得我们平时开车撞一次车是天大的事情,但是一旦开赛车就稀疏平常了。而且赛车是没有保险的,被撞了的话只能自认倒霉自己修车。无论是撞别人还是被撞,都是各修各的车。反正我们每次有同事撞了都挺激动,因为平时大家开车都很小心,基本上都很认真,但是这在赛场上是经常出现的。所以说到这里,赛车看起来很危险,实际上也不安全。

但是这里我要提醒大家,我们开赛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。最重要的是你的赛车一定要经过改装,要改刹车、轮胎,甚至我们改了安全座椅,装了防滚架。只要你遵守规则的话,我觉得安全系数还是很高的。我在学赛车时,教练就反复要求一定要遵守规则。你不能拿一般的电动车去跑赛道,为了把教程学好,我还买了一个很高级的七轴模拟器,在家偷偷练了不少。

不仅仅自己,我们也训练管理团队和工程师团队超过了100人达到了赛道。因为我相信,一支真心热爱汽车的团队,才能真正把车做好。你们同意吗?

为了提高水平,我们经常在内部举办各种比赛。玩赛车以后,我对车的认知进了一大步。因为之前自己开车,我从来没有开过地板油,遇到刹车的时候也是一脚踩死。而且我也不知道什么叫转向精准,什么叫操控,什么叫指导刹。开完赛车以后,我全明白了。后来才发现车跟车差距真的大极了,所以就更深地理解了什么叫人车合一。所以我真的觉得学下来以后对我帮助是挺大的。而且我对我们汽车研发的每一个关键节点,都一直能够自己亲自参加。

2022年年底,我们的工程如期开始了。第一次冬测是在黑河,零下三四十度。这对于小米汽车来说是第一次大的测试。我和我们管理团队都亲自去了现场,现场负责人说他干了二十多年,第一次看到董事长来。

而且在晚上吃饭的时候,食堂专门加了个菜。第二天我又参加了,夏测在吐鲁番。吐鲁番的夏天气温能到50度,各位想一想,你的车在阳光下有多烫。我看我们有的对标车,车里的温度高达90度,真的让你痛苦的不得了。我在下车的那一瞬间,真的觉得把防晒做好太重要了,我们的车里的温度能比人低十几度。所以这个夏测很艰苦,但是也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。

我今天能回想起来的是什么呢?是吐鲁番的西瓜。吐鲁番的西瓜又大又甜,一个就是二十来斤,特别好吃,而且便宜到你不敢相信他们卖的价格不是按斤算的,是按公斤算的。各位你们知道吐鲁番的西瓜一公斤多少钱吗?一公斤五毛钱。我们现在正在吐鲁番的兄弟告诉我说,今年更便宜,一公斤三毛钱,一个二十多斤的西瓜只要三块多,便宜到我忍不住赔了四五个运费,你发现运费是100倍的批发钱。

因为小米第一次坐车,我觉得质量对我们非常重要。在今年1月份,我们还开展了整个房间最大规模的路面测试。我们投入了576辆样车,测试了三百多个城市的大街小巷,所有的公总测试里程达到了540万公里。我觉得今年年初大家应该都看到过我们的测试车队,覆盖面非常的广,应该是行业里面第一次大规模的测试。

有网友就评价说,你们小米汽车行不行,就看你们高管敢不敢自己开。我们有一位工程师看到以后,专门转到群里。他的意思我懂,我又默默地转到了高管群,并专门安排了所有人测试。我觉得我们小米的高管素质还都是挺高的,立刻全体响应,全部参与了测试。他们要用自己来证明是靠谱。

我们所有的高管在上市前测试了超过10万公里。我自己测试了十多次,累计测了5000公里。我觉得我最难忘的一次是什么呢?是今年1月份从北京到上海,早晨六点到晚上九点,一个人开1276公里。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一个人能开这么远。

回想这个事件,实话实说,刚开始我们的公关同学是不让我们这么做的,他们不担心试车,他们担心雷总你万一蹭了刮了怎么办?一不小心就成了舆论危机。我一个人在开车,他们一边很多人盯着我开绿道,比我都紧张很多倍。结果一路上非常的顺利,而且我觉得今天的高速公路再加上智能驾驶,整个体验还是蛮轻松的。而且这次测试下来,最让我意外的收获就是我觉得小米手机的续航特别过瘾,这一点让我特别的踏实。我觉得正是因为我们在电子技术上下了这么大的功夫,我们才有如此杰出的表现。

所以说到这里,我觉得重新自己开车,学赛车,亲自参加冬测、夏测,还有长途测其实看起来都是小事,都很简单。但是我的体会是什么?勇气不是口号,而是每一步脚踏实地的行动。大家同意吗?

说到这里,网友在过去的几个月不停地催我说什么时候表演一下飘逸。我后来想起来,我有一次直播吹牛说我会漂移,从那以后每个人都吹过。当我真正打算去挑战的时候,我发现其实我的确能漂得起来,但是水平很一般。我想这个视频要是出来以后,不少专家肯定要把我骂死。前一段时间鼓起勇气拍了一段,拍的不好,大家凑合看看行吗?

所以其实就是这么一个激动人心的事业。所以感谢三年前的意外,使我进入一个这么有趣的行业。我们就是这样苦干了三年多时间,在研发过程中一直非常低调,没有做任何宣传。

三月底,小米汽车第一次亮相。很多人觉得很突然,觉得有点横空出世。刚开始热度特别大,但没过几天,扑面而来的就是各种质疑、批评、诋毁。最经常说的一句话是:苹果十年都干不成,凭啥你三年就能干成?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难以回答。我咋知道苹果为啥十年不成?其实这个产业都已经很成熟了,我觉得三年干成的确就是一个标准的时间,所以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。诋毁潮水般袭来,再加上几家友商推波助澜,漫山遍野的调侃和嘲讽。有一句话大家应该都听说过:军儿收手吧。大家看到过吧?

我觉得真正的困难是我们拼尽全力做的、倾注了我们这7000人无数的心血的汽车,因为前期保密好,我们在上市前的两三个月跟大家沟通交流的时候,居然发现所有人都认为那是……给我急的不行。我跟他们说,我们的配置体验都比model 3好很多,再加上买model 3的都是特斯拉和马斯克的铁粉,他们肯定不会买SU7。我说好吧,那30岁的人该不该升级更智能的电动车呢?我不知道大家知道34C这个词,就是宝马、奥迪A4和奔驰C简称,就是BBA的入门款。我说34C的用户是不是要升级成更智能的电动车?价位差不多才能更好。

我们的几个部门给了我三份报告,每一份洋洋洒洒几十页,我看完只有核心一句话,说人家34C买的全是品牌的,是吧。

还有我们精心为女车主设计的防晒收纳。很多人说女车主肯定不买这样的性能车,那咋办?你想我们干了三年多,这么多人花了一两百亿做完了。我就让市场部请一些媒体的朋友们来帮忙出主意,一共请了23位。我也万万没想到的,他们认为,能卖3000辆就要烧高香了。这就是当时大家的结论,我觉得大家说的都是心里话,我有点不服气,我就尝试去说服他们。

当然他们都是对行业都非常了解,比我经验都多。我说了两三个小时,说到口干舌燥,完全没有改变他们的观点。这让人无比的绝望,我们整个团队都笼罩在焦虑之中。我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,大概就是今年3月,很多人都说我憔悴了,正好网上有几张不堪回首的照片。在那个时候,我是极度郁闷。

在我最郁闷的时候,我想起了我试驾过的一辆车,那是我们一个同事买的车,我借来试驾过几天。那是一辆福特野马,四十多万的性能车。那个同事跟我说,那辆车就是他的Dream Car,是他用工作了十年之后积攒的钱买给自己的奖励。他跟我说,每天早晨一上班坐到车里踏下油门的那一刹那,他就热血沸腾。每天晚上回家了还要坐一会儿再上楼。我此时此刻都能回想起他当时跟我讲这些话造成的冲击。

我真的相信人生值得被奖励。我们的小米SU7其实就是为奋斗者设计的。所以我相信人们对Dream Car的向往,我相信三年多时间我们整个团队的全力以赴,我也相信小米SU7的魅力和强大的产品。无论多少人不看好,但我始终坚信。

其实真正考验我信心的是今年2月份要确定产能。汽车生产很复杂,供应链条很长,我们要确定全年产能。要进多少货呢?我内心是非常矛盾的,定多了担心卖不掉,定少了担心不够卖。我还记得在2、3月份接受央视的采访直播,我既怕卖不动,我又怕不够卖,是极度矛盾的。月销1万辆在纯电轿车只有一辆车,就是特斯拉。也就是说我从第一天定下的目标就是第一。

如果卖不出去,意味着什么?大家看我这个工厂很大是吧?工厂只能存三天的车。大家想一想,1000辆车的车库有多大呢?反正车一开始库存就是漫山遍野,所以这对我们来说是个灭顶之灾。这个76000辆,我深知这是个疯狂的目标,但我也很清楚,其实我们没有退路,我们就像过河的竹子一样,只能拼命往前冲。

就在我巨大的焦虑中,我们离发布的日期就越来越近了。在三月中旬的发布会前,我们办了唯一一次的媒体试驾。媒体老师们的第一次真正的接触了小米汽车,初期有一些人的观点开始改变了,他们说无法想象这是小米造的第一辆车,它的完成度是如此之高,驾驶质感也特别的高,也特别高级。他们说小米确实有高人。我悬着心才稍稍踏实了一下。

但更大的难题呢,是定价。价格定错了,后果不堪设想,上百亿的损失,三年的时间付之东流。但是很多并不了解,因为新能源汽车跟纯电车是两个概念。新能源汽车包括增程式,包括了仓库这些车是油电混合。纯电车成本很高,除了特斯拉,几乎所有纯电车都在巨额亏损。所以合理定价,我们的业务才能持续成长,超低价只是饮鸩止渴。当时网上有谣传说SU7要定多少?149000,甚至有人说99000。太离谱了,你这不捣乱吗?

当然,更大的压力来自我们内部。我们销售的同学们都是老板,是很有经验的,他们对纯电轿车一致信心严重不足。在发布会的前一天,我们最后的价格决策会时间不长,但争论非常非常激烈。我认为我们的初期配置体验远超model 3,我们要有勇气进到215000,我觉得竞争力已经非常强大。但销售的同学们还是非常担忧,我讲完以后,整个会场一片寂静,我真的很无助,一片寂静。直到现场的一位高管说,这个价格,无论卖多少辆,我们小米都认得。

3月28号发布会。我极度的紧张,嗓子沙哑,就像十年寒窗苦读的学生,终于参加高考。我在台上大概讲了半个多小时,才能进一步放松下来。讲到初期为谁做的时候,三年来,压着我内心的很多很多话脱口而出。我说,SU7就是为这样一群人做的:他们不甘于平庸,还在为梦想奋斗;他们向往先进的科技,渴望幸福的生活;他们心中有火,眼里有光,浑身都闪耀着乐观与自信的光芒。

完成发布会后,我接受媒体采访,一个同事非常激动的跑进来告诉我:四分钟破1万,27分钟破1万。那一刹那,仿佛一切都如此美好。三年来,所有的痛苦、委屈、不理解,全部烟消云散。而且同事说有很多很多的用户没有试驾过,初期甚至没有见到过车,就直接定车。

而且有一个朋友讲了一位米粉的故事,更让我特别的感动。这位米粉,39岁,是川大数学学院的一位教授,多年来一直默默地支持小米。三年前小米官宣造车,他觉得这是小米的关键时刻,他必须要站出来吃,然后第一时间在小区里买了一个车位留给小米汽车。他就在发布会当晚第一时间下了订单。如今空置了三年多的车位等来了SU7。这就是米粉朋友们给了小米什么样的信任。

各位,我们再看一下售车仪式,当我弯腰为车主开车门的时候,这是对米粉发自肺腑的感激。这个无意之举,在网上就成了千亿CEO开车门的段子,后来搞的车企老板们都要去开车。到了北京车展,我就成了别人眼里的营销之神,行走的流量。说以前车展看车模,现在车展看CEO。我知道这全部来自于小米初期巨大的成功和一眼万年的魅力。在SU7的巨大的成功下,在所有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下,五月份我们发布了新的交付目标,年底我们保底交10万辆,力争12万辆。

其实我们四月份才开始上市,只有九个月的时间,要干12万辆,这对整个小米汽车供应链的所有合作伙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。所以这就是我们对朋友们的承诺。小米SU7首战告捷,这意味着小米汽车终于挤上了台阶。但我们真正的成功还差很远,我们的长征才刚刚开始。

过去的三年对于我,对于小米都是一段脱胎换骨的经历。小米SU7成功的背后凝聚着巨大的勇气,这不是某一段的勇气,这是我们小米集团四万多名员工共同的勇气。

勇气并非没有恐惧,而是面对恐惧的时候依然坚定不移。勇气来自于坚定的信念、奔涌不息的热情,还有每一步的脚踏实地。勇气就是人类最伟大的战争。

朋友们,愿你任何时候都拥有勇往直前的决心和披荆斩棘的勇气。今年我们的年度演讲就到这里结束。

延伸阅读
  • 小米发布两款折叠屏新品:首款竖折提供4.01英寸大外屏 售价5999元起
  • 雷军2024年度演讲:我造车最初是李斌和何小鹏力劝的
  • 感谢微软,提前放假!你的电脑蓝屏了吗?
本文地址:http://m.11kc.top/html/38b399942.html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全站热门

魏安力因病去世,吉利控股集团发文悼念:他是吉利甲醇事业引路人

北京购房“置换攻略”

美媒:滞留国际空间站已3个多月,波音“星际客机”飞船被发现发出异响

房价何时探底,业主心急如焚

“我走了,我又回来了”!贝莱德刚刚发话:超配中国...

实在忍不住抖腿 反而可能是个好习惯!

调查报告显示伊朗已故总统莱希直升机坠毁事故系“天气原因”

暑运即将结束 机票价格“跳水”

友情链接